央广网北京1月11日消息(记者唐婧)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2022年包括新增人民币贷款、社会融资规模等在内的金融数据出炉,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融增量均超过2021年。不过,具体到2022年12月,信贷结构出现“冷热分化”。分化的原因是什么?2023年一季度信贷能否迎来“开门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央行日前发布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1.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4%。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2.01万亿元,比上年多6689亿元。具体到1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万亿元,同比多增2665亿元,这超出了此前1.1万亿左右的市场预期。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2022年信贷增长可谓“平稳收官”,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
温彬说:“金融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特别是进入四季度以后,继续在设备更新改造、制造业、基建等项目加大投资支持力度,包括政策性开发性金融的配套贷款投放规模也比较大,所以这也是导致12月整体的信贷增长超出预期的主要原因。同时在11月份以后,企业债券的融资有所减少,所以有一部分企业的融资需求就转向了信贷。”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2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1.21万亿元,同比大幅增加8717亿元;占当月新增信贷的86.5%,远高于1-11月平均占比50.8%。不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居民贷款仅增加1753亿元,同比减少1963亿元。信贷结构冷热分化的原因是什么?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这主要反映出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疫情的冲击,经济的下行,居民就业收入不够稳定,日常消费需求在下降,所以短期消费贷款增长就比较慢。同时更重要的是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居民的住房消费需求意愿和能力都不高,这是拖累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长的主要因素。居民贷款的增长较慢是2022年一个突出的问题,也是拖累人民币贷款进一步增长的一个最大的影响因素。”
随着2022年金融数据的全面揭晓,2023年的信贷投放走势将如何?董希淼认为,2023年人民币贷款增长将呈现一个较快的速度。
董希淼说:“2023年总体而言,整个宏观经济会呈现一个逐步回暖、加快回升的过程。随着宏观经济不断回暖,稳增长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实施,整个市场主体对未来的信心和预期会进一步恢复,这样有效融资需求进一步激发出来。应该说2023年整个人民币贷款增长会呈现一个较快的速度。”
此外,温彬认为,2023年信贷有望实现“开门红”,一月份相对平稳、二月份边际恢复、三月份有望出现“信贷脉冲”。全年信贷投放节奏继续前置,各季度信贷节奏可能会整体按照40%、25%、20%、15%安排,以实现“早投放早收益”。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以上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