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惠州观察评论员 刘光明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和“倍增器”。今年上半年,惠州制造业贷款余额多项指标居全省第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惠州制造业的发展仍保持充足的后劲。
一
惠州是制造业大市,今年上半年惠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73.12亿元,同比增长2.1%。和疫情之前相比,这个增速似乎显得非常平淡,甚至有人担忧工业发展还有没有足够的动力。
客观地讲,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回答这个问题,要全面地审视多个经济指标,而不只是看工业增加值的情况,因为它只是反映工业生产的最终结果,而无法全面反映发展的动力。如果要看发展动力,制造业的贷款需求这项指标非常关键。
今年一季度,惠州市贷款余额首次突破万亿,达到10087.8亿元,成为广东第六个贷款余额破万亿的城市。无疑,这为惠州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金融动力,尤其是资金需求量大的制造业。
当前,惠州制造业面临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等重大课题。尤其是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本身就是高投入的产业。加上惠州提出要把它们打造成两大万亿产业集群,因此,短期和中长期来看资金需求量都很大。
比如,今年1月,在惠州市高质量发展企业授信签约仪式上,中京电子、九联科技等16家惠州制造业企业获授信1369亿元。3月,金融机构累计为近80家高新技术企业授信或签约贷款逾200亿元;4月,多家银行又为电子信息企业授信308亿元。
这样的势头一直延续到了二季度。截至6月末,惠州制造业贷款余额多项指标排名保持全省第一。具体包括:贷款余额为2228.4亿元,同比增长43.0%,增速居全省第一;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21.3%,居全省第一;比年初增加626.8亿元,占全部新增各项贷款的比重达63.9%,居全省第一。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205.0亿元,比年初增加244.2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达11.5%,占比居全省第一。
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长快,意味着更多贷款流向了惠州的制造业企业,当然也意味着惠州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和动力都很大。从这个角度来看,惠州的制造业动能强劲。
二
尽管如此,当前国内制造业面临诸多挑战也是事实,惠州的制造业也一样。可见,增长缓慢和贷款大增是一体两面,这两面都不能忽视。那么,惠州制造业如何破局?培育新动能、开拓新市场很关键。
先来看惠州海关公布的一项数据,今年上半年,惠州出口锂电池74.5亿元,增长22.2%。这在当前的外贸形势下,显得非常亮眼。这也说明一些产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仍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当然,这种产品必须是惠州有优势、高附加值的产品。
近年来,惠州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其多个细分领域逆势突围,“质”方面,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能拿出一批先进产品;“量”方面,产业规模迅速做大。比如,惠州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入选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排在同类产业集群的第四位。今年上半年,惠州新型储能产业集群产值达到590亿元,全年预计将超1200亿元。按照有关行动方案,到2025年惠州新型储能产业集群产值要力争达到1800亿元,从而挺进全国第一方阵。
透过惠州的新能源电池产业和新型储能产业可以看到,这背后集聚了一批颇具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包括亿纬锂能、比亚迪、欣旺达、德赛电池、赣锋锂电等。而这样的产业规模并非短时期内可以形成,靠的是多年的技术和产能布局厚积薄发。
早在2021年,惠州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成为广东第五个工业万亿产值城市。这意味着惠州的工业基础进一步夯实,迈向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底气更足。因此,亿纬锂能等企业的发展之路也可以为惠州其他领域的制造业企业提供对比和借鉴,从而促使更多企业找准赛道、大力创新、积极走出去,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突围之路。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和职能部门也还有很大的空间优化企业服务,为惠州制造业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融资产品、降低融资成本、为向企业“输血”“造血”提供更多便利,进一步以金融赋能惠州制造业突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以上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